在《不求对错,而谈异同》这篇文章中,有提到衡量对错的基准,以及寻求共识的方法。然而寻求共识的前提是,参与者都有寻求共识的想法(动机)。如其中一人无想法,就很难寻求共识。询问、否定、认可、劝诫、质疑、激将都大可不必,会耗费很多心力和时间。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不同的人身上寻求共识,投入和效果可能大不相同。当你预估这会投入巨大而收获甚微。那不如不求对错,也不求异同,而是各行其道。每个人都遵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共识。
注意这共识是底线,而非首要。因为即使道不同,依然可以求同存异,只是难度更高,需要付出更多。
 
如何评估投入与收益?几个参考指标:三观的匹配度,观点的包容度,智识的差距,经验的有无,立场的兼容性,性格的兼容度。
 
各行其道可分为有知地行道与无知地行道。此道是形而上的。
当人不明白自己的道,就无法区分道的异同。那么就可能是根据直觉或者以往的经验等因素来判断是否寻求共识。比如根据上一次观点不一致的交流体验印象,决定这次遇到观点不一致是否要交流。比如根据谈话对象给人的感官来决定是否要交流。
当人明白自己所行的道,
 
问题又来了,如何判断自己明白了道路?明确道路首先是明确起点和终点。起点是当前状态,终点是终极的目标状态。
道路经人行,道路的起点与终点必然包含人的起点与终点。人可细分为三者:个体的人、个体所属集体的人、不同集体构成的群体的人。举例来说,自己,他人,家庭,公司,社区,城市,国家,天下。
定义终点,就需要定义在那终极时刻,人之个体、集体、群体的状态。虽然这不是终点的全部,但也涵盖了足够大的概念,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是可用的。
终极是时间的概念。可以是一代人的时间,也可以是几代人的时间,还可以是无数代人的时间。
定义起点,可以终点的标准评估当下的状态。
虽然每个人起点不同,一旦明确终点,就能规划出从始至终的道路。要越过哪些门槛,要准备什么东西,自然就会明白。
 
起点不同道路可能相同(殊途同归),也可能不同(南辕北辙)。相似的道路必有相似的特征,必经相似的困难。
 
愿人人都能明晰自己的道路,行走在自己的道上。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