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对的?

当 A 和 B 两个人交流某件事的时候,A 和 B 都认为对方想的是错的,并给出了两个不一样的,对立的答案。那么如何判断 A 和 B 的答案,谁是对的?
 
比如说制定行动计划,A 认为应该采取保守的举措,以退为进。B 认为应该采取激进的举措,先发制人。
 
其实这是一个模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判断对错的基准是什么?
如果对错的基准很好判断,比如可以量化来比较的,那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把各自的观点用这个基准去衡量就行了。在此我觉得不用过多讨论这种情况。
当这个基准难以判断,我们就难以断言对错。那么这时候就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寻找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接受不了的。
比如把一个答案拆分成几个小观点,一部分是可以简单判断,一部分需要深入讨论。
 
所以我觉得讨论问题不应该谈对错,而应该谈异同。不存在一分高下,而是说明哪部分我是认同的,哪部分我不认同,在有差异的地方继续讨论寻求共识。
 

争论

 

话语权

比如公司 PM 和 RD 对需求的争论。
 
不要一意孤行,不要盲目顺从。
 

如何验证你的思考是对的?

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很多人交流。当你的想法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你的思考很可能就是对的。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被别人指出。
如果你想要帮助别人,不要吝惜指出别人的问题。
这里还提到了与「很多人」交流,因为只与一两个身边好友交流,如果他们只是单纯的赞同你,那可能会给你带来盲目的自信,而没有真正审视你观点里的漏洞。与越多的人交流,你的观点承受越多的考验,就会越有价值。
我欣赏敢于在大众平台上发言的人,比如窦文涛,梁文道,高晓松等等人物,他们要承受很多人的视线和言论压力,在这种压力下阐述他们的观点。
 

如何说服他人?

当情况是很难判断谁对谁错时,如果 A 想说服 B,或者说想让 B 理解 A 的想法。但是他们的观点又是对立的,那么你认为如何才能互相理解或者达成一致呢?
 
我觉得,对于同一事情,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甚至差异很大。如果你想要说服对方,或者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首先得明确你们对于这件事情哪些是可以达成一致观点,哪些是不同的。然后才是说出各自的想法。
不确认上下文的异同,光是表达各自意见很可能会演变成鸡同鸭讲。
 
所谓上下文,我的定义是讨论事物的前提条件以及环境,比如对错的概念,大小、远近等程度的概念,比如时间地点人物的发生环境。确认前提一致,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要讨论的话题不会跑偏。
你不必把每项都一一确认,只需确认你觉得可能会产生歧义的,或者确认排除其他琐碎的因素条件。
 

个人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绝对的对错,不需要分那么清楚。
那么即是说 A 和 B 不需要达成一致,A 或 B 思考这件事只是为了解决它自己的问题,有答案能够说服它自己就足够了。
那么这种情况就完全是个人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其实只对自身是有效的,与他人无关。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思考,主要是为了给自己找个答案。自己觉得说得通即可。
 

解决谁的困惑?

以上讨论的问题隐藏着一个前置问题:当你在思考一个现象或问题,这个答案是为了解决谁的困惑?自己的困惑,还是别人的困惑,还是所有人共同的困惑?
 
这个前置问题,决定了你接下来的行为。
如果是解决自己的困惑,那么可以不需要向其他人确认意见,自己闷头想也许能想出答案。
如果是解决别人的困惑,那么需要向那个人确认意见,得到反馈。
如果是解决所有人共同的困惑,你不光要确认对方的意见,还要确认对方理解你的意见。
 
如果你没考虑过这个问题,那可能会陷入这样的误区:
没有向对方确认过意见,自己得出一套结论,以为解决了所有人的困惑。但实际是解决了自己的困惑。
 
你自己的困惑,对于别人来说是个困惑吗?
你的答案,对于别人来说是个答案吗?
 
当 A 把这个问题和它的答案告诉了 C,或者写成文章发到网上。如果是针对个人有效的解答,那这其中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为这有两个意义,
  1. A 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想寻求确认
  1. A 对自己的答案很自信,分享出来期望能给别人带来帮助
然而这个过程都与 B 无关,也就是说 A 的答案无法证明 B 的答案是错的。
 

自省

 

真与假

这个知乎回答发布于 2017-09-19,更新于 2017-09-20。
「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究竟是谁说的?
 
富兰克林:给年轻人的13条忠告》这本书出版时间是 2010年3月5日,作者是纪康保。
出处见这里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