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发现当遇到一个问题,即使有绕过方案,我也觉得很不爽,因为它没按最理想的方案执行。但是达到最理想方案就意味着要花成本补充细节,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做。只有静得下心沉得住气的人会这么做。这种强迫症是不是不好的?
我能理解为何导致这样的结果,也理解大家为了达到目标不拘泥于过程,只要达到目标就行了。
但是我觉得结果就是个结果,到达结果可能存在很多路径。我难以忍受要绕路的过程,我觉得大部分过程其实不必绕路走曲线,努力克服一下其实能把路打通走直线
 
 

变化与稳态

拥抱变化

notion image

定义变化

稳态

要达到理想状态,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1. 根据当前上下文能够制定出当前最优的策略。
  1. 在影响上下文的关键点发生新的变化前,将策略落地。
  1. 实施者(应当是程序)对这个策略完整无误地执行。
否则,要么策略有缺陷地执行了,要么在达到稳态前就被新的变化干扰,都达不到理想状态。 稳态的定义是当前决策行为在短时间内是可以 理想状态是最终目标的状态,每次执行策略只是到达一个稳态,经过多个阶段最终状态迁移到理想状态。但每个阶段的稳态只是相对稳定。
 

问题

大组织的问题是,在系统达到稳态前,急于建立依赖。而建立依赖后,下层的变动是影响很大的。
 

软件的变化来源

有两方面,自上的变化,自下的变化。
自上是指用户需求的变化,
自下是指依赖的变化。依赖分软件和硬件。
 

状态度量,负反馈,自动纠正

适应度函数

出自《演进式架构》一书。
Architectural fitness function(适应度函数)借鉴自进化计算,被用来衡量方案对满足目标的适合度。

维度

 

资源分配

这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
 

软件工程的评价指标

  • 功能
  • 稳定性
 

供求速率

这问题的本质是资源分配和供求关系,生产速率跟不上需求产生的速率。
生产效率跟积累相关,知识积累和设施的积累。
知识积累能保障更快速,更有效的解决问题,但需要人参与。设施的积累,保障更快速的解决问题,如果是自动化的就不需要人参与。
有了积累,生产效率提高到供大于等于求,就有空闲资源去做细节了。
现实是资源有限,生产速度一直低于需求速度,参与者能做到最好的结果就是达成目标。这让我觉得人真可悲,活的像条狗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