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工作方面长久以来自己一直是不快乐的。我想追求快乐地工作,可实际上我对快乐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适合我的快乐。这是一个我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本文依然只是一种解释,没有形式化验证,存在很多漏洞。
 
本文讨论的上下文是,在工作环境,如何达到快乐地工作状态。
 

目录

 

解决方案

我跟一些人交流过我的问题,他们给出的有效回答可归纳为以下两个。
  1. 休假,旅游散心
  1.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第一个方案,其实是把自己脱离工作环境,放松自己,不拘泥于负面的情绪中。
让快乐情绪和不快乐情绪的占比重新调和。
记忆的模糊和丢失是一个天然的保护机制,你很难记得半年前每一天的细节和情绪。这使你能够专注于当下,摆脱过去。休假旅游散心,实际是让你获得新的快乐情绪,提高快乐情绪的占比。从而在短时间看,你是开心的。然而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当你回归工作,不快乐情绪慢慢积累,直到你下次提出休假散心。
 
不行,因为个人的经历,从小到大我从未因为环境改变自己的信念。除非发生生离死别,颠覆世界认知的事件,才可能撼动我的信念。我的信念很简单,就是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虽然我认为的对,在别人看来是错的,但依然不能影响我的行为。因为每个人的上下文不一样,看待同一个事物的结论也不一样。要改变我的行为也很简单,只要对方能改变我的知识和认知,让我认为对的事跟他认为对的事是一样的。但我目前是个非常固执,意气用事的人,这恐怕非常困难。
 

数据

来自澳大利亚华人的调查问卷。只是个参考,不具备普适性。
 
我构造了以下三问,你可以问问自己,或者问问身边的人。
1. 你在工作中追求快乐吗?如果没有,把快乐换成你觉得意义最相近的词,你在工作中追求「什么」?
2. 对你追求的快乐下个定义。
3. 你追求的快乐得到满足了吗?如何满足的?
 
这几个问题有个隐藏前提,就是你在工作中追求的是快乐。如果你追求的是别的什么,可以把问题中快乐这个词替换掉。
你会发现很多人的最快乐的事件不是发生在工作过程中,而是在工作之外。有些人选择时间,期望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是否存在这样的倾向,人最快乐的事情是在工作之外的事情?
 

快乐的感觉

  1. 听到一个笑话乐得笑不可支
  1. 玩自己喜欢的游戏
  1. 欣赏音乐
  1. 收到别人真诚的赞扬或感谢
 
有时候,快乐可以用一块钱买到。
 
工资对我来说更重要。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快乐的感觉

  1. 没被认可
  1. 没被尊重
  1. 没有获得期望的结果
 

长效与短效

听了一个笑话,笑了一会不笑了,这是快乐吗?
自我实现(受到尊重)、有影响力、有权利,这个在每次工作中都能够得到体现,这是长效的。
 
我想追求长久的快乐。可持续发展的快乐。
 

对比快乐的不同

快乐程度排序

阅读低俗小说、通俗小说、文学小说都能产生快乐,这三类快乐能否按快乐程度排序?
 

快乐过程

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改变?
 

快乐的结果

在体验快乐的前后,什么发生了改变?
 

衡量快乐情绪的工具

快乐情绪 vs 不快乐情绪
快乐情绪和不快乐情绪在自己工作时间段的占比决定的。快乐肯定有,但占比太小了,导致不快乐情绪压倒性优势。
 
// TODO: 快乐情绪占优的插图
// TODO: 不快乐情绪占优的插图

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衣食住行
物质满足:金钱
 
精神需求:尊严、自我价值、追求
精神满足:快乐,成就感,满足感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物质需求往上到精神需求。
需求的层次和快乐的层次是一一对应的,快乐是满足自己相应的需求后产生的情绪(生物学刺激)。满足需求,产生快乐。
除了心理学,还要结合生物学知识,满足需求后刺激大脑产生激素(比如多巴胺),所以才产生快乐。激素作用减退,快乐才渐渐消失。激素作用效果影响了快乐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影响快乐的生物物质
  •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性的神经传递物质,用来帮助神经细胞传送脉冲信号,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和感觉,与上瘾有关。多巴胺分泌后,人会感觉快乐。人的基本生存活动如呼吸、饮水、饮食、运动和性活动都会导致多巴胺的分泌。
  • 安多芬(endorphin)亦称内啡肽或脑内啡——脑内啡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是人体产生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的肽类物质,负责快乐和镇痛。脑内啡使人产生幸福的感觉,当人缺乏脑内啡时,人会产生悲伤的感觉。
  • 苯基乙胺,最基本的一种爱情物质称为“phenylethylamine”(苯基乙胺),简称PEA。事实上PEA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能让人感到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使人觉得更加有精力、信心和勇气。由于PEA的作用,人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加速,心跳加快,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特别是瞳孔会否放大是判断真爱还是敷衍的最佳标准。
  • 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缩写NE或NA),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和神经传导作用,会引起血压、心率和血糖含量的增高,让恋爱的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
 
所以产生快乐的前提是
  1. 有欲求
  1. 人的生理要健康。
无欲无求的人不会产生新的快乐,只是保持或衰减原来的样子。
 
需求和快乐从心理学看有层次之分,从生物学看没有层次之分。
行为,需求层次,心理满足。
把工作跟马斯洛需求层次进行匹配,看工作能满足到什么程度。
 
满足需求的方式可以是过程,比如旅游的过程,听音乐的过程。也可以是结果,比如做出一个产品。
 
大多数工作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但精神需求不是外界满足的,需要自己去定义和发现。
物质满足,失去物质满足安全感
 
物质是工作环境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以上讨论是心理学领域的问题。所以我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寻求突破点。
 
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
notion image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notion image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状态的定义

快乐状态 = t1~t2 时间段 { L1~L5 层次总和 { (快乐点数总和 - 不快乐点数总和) * 该层次的需求比重 } }
L1~L5 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里的每一层。
点数:数值化表达一件事对于自身是否快乐的影响程度
 
设定基准值,即当前的状态。当前状态随时都可以重新设定。
事件的分类,对应点数的增减范围。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事件分为 5 类:
  1. 生理
  1. 安全
  1. 归属与爱
  1. 尊重
  1. 自我实现
用户设定这五类在自己心中的比重,比重总和是 100%。
 

快乐的定义

有的人觉得工作使自己快乐。有的人觉得学习不会使自己快乐。
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不一样。
填充自己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快乐的生物学定义

 

社会形态对个体需求的影响

需求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需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种水平上。
 

主观差异性

需求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然而每个人的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不会完全相同,所以不同个体在对需求的质和量上会存在差异。
我们都有社交需求,但社交的场景和动机却纷繁复杂。所以即便社交领域微信占据大半江山,但各个细分领域的社交产品却依然存活。根据不同的场景能够衍生出不同的细分领域。
 

快乐分析框架

 
 

情绪分析框架

上文把上下文限定在工作。那么把工作替换成任意事物 X,你就得到了情绪分析框架。
这个框架还可以用在分析用户体验上。首先要有个用户画像,然后分析用户和产品的交互行为,它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层次和心理状态
 
 

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1. 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1. 主要与工作有关,能够令员工满意,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被赫茨伯格命名为“激励因素”
  1. 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1. 公司的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的监督、工资福利、人际关系以及工作的条件,这些与环境相关、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的因素被命名为“保健因素”
传统的观点认为员工的“满意”和“不满意”是受到某种因素决定的相互对立情绪,换言之就是如果某一类因素能够导致员工“满意”,那么这一类因素的缺失将必然导致员工的“不满意”,因此,管理者要想使员工“满意”,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只需要满足员工对这一类决定性因素的需求即可。
然而赫茨伯格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影响员工“满意”因素的缺失并不会直接导致员工“不满意”,而是会导致员工“没有满意”这种状态产生,而那些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的消除也不会必然导致员工的“满意”,只会导致员工“没有满意”而已。
 

获得快乐的途径

  • 从外部
    • 吃喝玩乐
    • 综艺娱乐
  • 从内部
 
ba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