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比如 1977 年北京是世界沙漠化边缘城市,后来,2000 年以后,解决了北京的沙尘暴严重的问题,但是引入了其他问题:大量杨絮引发人呼吸道问题,容易引起火灾,污染环境。 当年是谁提议在北京种这么多杨树?反对 @王常安 的回答将北方多种植杨树归结为"出政绩"。来看看维基百科:"当初以杨树为主要树种,是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17550/answer/673450008将北方多种植杨树归结为“出政绩”。来看看维基百科:“当初以杨树为主要树种,是考虑到其生长迅速,因可无性繁殖而不用育苗,并可作为木材利用,但需水量比针叶树大,然而下雨时又可拦住一些径流渗入地下水” 将杨树成活率同样阴谋论低归结为“多地不适合种杨树”而“为了政绩”。 维基百科:“由于起初树种单一,多为杨树,且在一些地区的密度较高,故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杨树受到光肩星天牛的侵害而在一些地区成片死亡”。这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很容易理解: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多样性越低,稳定性越差。同时,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主要分布北半球温带、寒温带森林树种” 防护林单一种植杨树导致虫灾,确实缺乏考虑。但是我们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看待问题:三北防护林起于1978年,那时距离文化大革命结束才不到两年,缺乏经验和知识储备,可以理解。同样,题主 @红历 抱怨的杨絮问题,在温饱、黄沙没解决的时候,同样没人在意。 这是由当年的环境决定的。连饭都吃不上就想着荤素搭配了?
永远会有更好的决策决策无论好坏,能活下来就是好的决策,无论什么决策都会引入约束和债务,靠后人的智慧去填坑吧。即使当时因为缺乏知识和经验做了较差的决策,也不要紧。人是会成长的。而且随着成长,总能会有更好的点子出现。
是否面向未来进行设计?未来施加给现在的成本。未来的上下文非常大,而现在的上下文相对小且精准。如果要面向未来,就要在当前做应对未来各种可能性的准备。当前的负担会成倍地增加。 面向未来,要做的是在现在和未来之间设定关键点,然后画出一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