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种观点,而不是证明。说得通,不代表一定就是这样。
 
有一种可能,接受不了反对意见的人,也许他的内心是相对脆弱的,轻度自卑的。
因为面对他人的反对意见,这是直接面对挫折。挫折容易引起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自卑的人理解反对意见时,重点不是意见的具体内容,而是对方在贬低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觉得自己被伤害、侮辱、诋毁了。
为了捍卫自己的自尊,不至于自我否定导致内心崩溃,自我防卫机制开始生效,他会产生愤懑与敌意,感到被攻击的他会进行反击。于是他无法耐心听取反对意见,而急着反驳与对抗。
于是谈话就成了输赢之争。他无法做到就事论事,只会就事论人。
 
 

对抗心理的成因

 

挫折会引起自我怀疑与否定

 

自我否定是危险的

 

自我防卫机制

 

挫败-攻击机制

 

敌意归因偏差

 

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天生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本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强大的动机力量。
弗洛伊德和孔拉德·洛伦兹是本能理论的两名旗手。
弗洛伊德认为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性冲动,为了减少愤怒和回到冷静的状态,人类必须表现出那种冲动——一种弗洛伊德称为“死亡驱动”的行为。
诺伦兹也同意攻击行为是天生的和普遍的,但是他从进化的视角来看攻击行为。他认为通过进化,人类发展出一种类似动物的斗争的本能。
 

如何有效提出反对意见

根据我的经验,绝大多数人都是上述心态的。实践证明,不能期望与你对话的人具备圣人素质。
 

提意见的意义

如果对方不能听取你的反对意见,那提出反对意见的意义在哪里?
意义在于提出反对意见这个行为过程,还是在于对方有无听取你的意见而反省改进?
 

分析自己的情绪

 

分析对方的情绪

 

探求挫败感的源头

 
badge